武定一中:武定一中高一新生录取按先录“定向”学生,再录统招学生,共录取797人。
(1)“定向”学生:从填报武定一中志愿的考生按指标分配到各中学从高分到低分进行录取,共录取156人。 学校 定向录取名额 最高分 最低分 实际录取人数 备注
民族中学 25 670 625 25
香水中学 16 671 654 16
九厂中学 17 663 595 17
插甸中学 14 664 622 14
高桥中学 13 670 627 13
猫街中学 16 670 616 16
石腊它中学 4 580 549 4
白路中学 10 652 596 9
环州中学 5 613 593 4
东坡中学 6 655 585 6
田心中学 13 655 626 12
发窝中学 7 663 606 7
万德中学 7 651 620 6
己衣中学 7 649 618 7
合计 160 156
武定一中2011楚雄中考录取分数线
(2)统招学生:从县属高中志愿填报武定一中的考生从高分到低分进行录取,共录取643名,最低控制分数线为529分。
武定一中录取分数线 武定一中是楚雄州内办学历史最早的中学之一。上个世纪30年代,它曾经是云南省立重点中学。新中国成立后即开始办高中,50年代和70年代先后招生富民、武定、禄劝、罗次、元谋、牟定等地学生。并且从建校之日起至上世纪80年代初,在承担基础教育的同时,还一直断断续续地承担着州、县的教师培养任务,先后共培养了各类师范生1096人,为我县及周边县市输送了许多合格的教师。长期以来都是支撑楚雄州教育事业的鼎足之一。七十年风雨,伴随着祖国的兴衰,武定一中经历了新旧两个社会,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建设、“文革”、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时期,道路曲折,创业艰辛,发展至今,实属不易! 学校旧址,清初为武定府参署。清同治十年(1871年),改建学宫,沿用“狮山书院”之名,1935年10月,省教育厅在武定府旧参署衙门原址创建“云南省立武定初级中学”。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由省教育厅直接委任,下设教导、事务两处,教职员由校长聘任。 1936年3月26日开学,招收初中、简师各一班学生共100人。学生由武定、禄劝、罗次、元谋、富民五县选送。 1937年秋,招生初中第三班时,招收了11名女生。武定教育史上男女同班同学由此开始。 1938年更名“云南省立武定中学”,时任教育厅长龚自知亲自为学校题写校名。1941年7月,抗战爆发后,由于财政拮据,省教育厅将学校交给县办,并更名为“武定县立初级中学”。1945年4月,省教育厅在武定设立“云南省立武定师范学校”,令武中校址迁“文庙”。当时,武中房屋破旧,桌椅奇缺,教学设备简陋。学校领导和全校师生历尽艰辛,克服困难,筹措款项,修缮校舍,学校才得以勉强撑持下来。 解放前的十四年,战乱不休,物资匮乏,经费困难,设备极差,学校几经周折,所以学校发展十分缓慢,规模甚小。但在这种艰难的岁月里,仍招收了19个班,毕业学生700多名,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了不少人才。尤其是解放前夕,在党组织的领导下,有一大批在校青年投身革命,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贡献。 1949年12月14日,武定全境解放,武定县临时军管会接收了武中。学校迎立来了光明,获得了新生。 1950年3月,武中属武定行政专员公署领导,为地区中学,经省文教厅统一划定为完全中学,定名为“云南省武定中学”。建国初期,百废待兴,但专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十分关心武定一中的发展。在财政极为困难的情况下,想方设法改善武中的办学条件。一方面划了140亩土地给武中,一方面兴巨资办学,1954年3月建起了教学楼、办公楼、礼堂、食堂、宿舍等,当时在武定专区是最好的建筑。今天,五十余年过去了,人们仍然能透过其斑驳的外表,感受到它不俗的气质。1952年秋季开办高中,面向全专区六个县招生。1953年春,武定专区并入楚雄专区,武定师范亦并入楚雄师范。 1958年,武定在高桥开办第二中学,武中从此更名为“云南省武定第一中学”,一直沿用至今。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学校迎来了第二个春天。撤销 “革委会”,重新建立和完善学校党政领导班子,在办学思想、教育理念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拨乱反正工作,迅速恢复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整顿了校纪校风,加强了学校管理。严格按新颁发的《教学大纲》做好教学工作,进一步端正办学思想,改变教学方法。同时,学校认真贯彻《中学生守则》,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和纪律教育,积极开展课外文体活动、勤工俭学活动,加强绿化美化校园环境工作。八十年代初,党和国家对教育科技十分重视,大兴科教兴国战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学校沿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改革,稳步前进,武定一中又恢复了生机。 改革开发以后,武定一中一方面大力改善办学条件,一方面不断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大胆尝试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1986年,在州、县党委、政府的关怀下,新建3幢砖混结构的教师宿舍,武定一中教师50年来第一次住上了“洋楼”。 1987年,上级调整和充实了学校领导班子。武定一中进一步完善学校内部管理,制订了学校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和制度。明确提出“守纪、勤奋、求实、成才”的校风,学校管理朝着制度化、科学化的道路上迈进。1993年,投资90万余元新建一幢有18个教室的教学大楼和一个阶梯教室;投资10万元修建学校大门,办学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是年起,成立学校教代会,实施“三制改革”,迈出了学校民主管理第一步。通过改革,制定了教师的各种管理考核办法,进一步强化管理,调动教职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工作积极性,全校教职工爱岗敬业,勇于进取。同时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教育,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1995年,经老校长杨经田倡议,通过校长肖孟亮及一些老校友的努力,在历届校友及社会仁人志士的鼎立支持下,建立了“武定一中奖学基金”,募集到资金25万余元,本金永久存放在银行,每年以利息奖励优秀学生。至2005年,已颁发了奖学金10万余元,有400余名优秀学生受益。